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凯里一中、遵义四中、毕节一中高三月联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0题,共50分)

1、

1960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这反映出

A. 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

1949年4月,苏共中央宣传部对什帕诺夫的小说《战争贩子》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责成出版社在近期完成此书的出版因为此书认为美、英等国及其间谍组织挑起了二战并预谋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有关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战的原因

3、

1580~1630年,流入西班牙的白银达到顶峰,但白银只是在西班牙短暂停留,很快就流入欧洲其他国家。正像当时一句话所说西班牙是“其他国家的印第安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B. 西班牙的封建势力生活腐化

C. 西班牙丧失了美洲殖民地

D. 西班牙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4、

由于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不同的小城邦构成城邦之间的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所以他们发动的更多是“舌尖上的战争”,谁能将对方辩倒,谁就是“王”。这体现出古希腊

A. 思想文化繁荣的土壤

B. 城邦间尖锐的矛盾

C. 城邦民主政治的成因

D. 雄辩决定城邦成败

5、

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恢复汉口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贸易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8位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经过工商登记发证,成为第一批个体经营者。这一现象折射出(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 失业问题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C. 武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D. 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

6、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表明

A. 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B. 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D. 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7、

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这表明

A. 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

C. 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

D.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8、

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9、

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C. 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10、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所有同祖(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分别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二、(共4题,共20分)

1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觉民是福建人,1900年考入福州高等学堂,经常和同学一起谈论时政,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1907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0岁的林觉民毅然辞别娇妻幼子,远渡重洋,自费到日本留学。不久,林觉民加入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开始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广州城炸弹轰鸣,硝烟弥漫。林觉民等敢死队员在黄兴的带领下,腰缠炸药,手拿刀枪,奋勇进攻两广总督署。林觉民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人亲自提审。在阴森恐怖的敌人法庭上林觉民大义凛然表现出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25岁的林觉民壮烈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浩然正气之歌

——摘编自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书》

(1)根据材料,概括林觉民革命思想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林觉民的革命活动。

1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世界上进步力量主要是各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他们高举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大旗,把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团结在和平的旗帜之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广泛的以签名为特征的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1948年8月,世界上45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在波兰华沙召开“文化人保卫和平大会”并发表宣言,抗议用现代科学毁灭人类,指斥新战争危机来自美国,并决议在巴黎设立国际联络委员会,以促进和平的发展。

——摘编自岳梁、席富群《五十年代保卫和平运动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兴起的影响

13、

  材料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队)平居无事时,集中进行训练、校阅,一旦有事,则开拔出战。从军当兵,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拥有调兵遣将的指挥权和招募、训练、管理的最高权力。

宋真宗时,马知节说“当今兵柄尽出陛下掌握,至于一命之士,皆由旨授”。宋初,由于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与都虞侯均不再除授,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遜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但是三衙只管训练,而不及其他。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驻扎各地的主要是侍卫马军或侍卫步军,两军的精锐不及殿前军。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圈地养羊利润丰厚,许多地区的贵族、乡绅地主弃农就牧,为发展饲养业而进行圈地,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17世纪,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粮食和原料品价格扶摇直上,给圈地以新的刺激,封建贵族为追逐厚利纷纷在中部、东部、东南部进行圈地。封建主看到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对自己更为有利,这推动封建主投入圈地运动的热潮。圈地运动最初是地主强占农民耕地,围起篱笆,放牧羊群;在进入17世纪后,经历了由牧场到农场的过程,即“从农夫小规模的耕种到大规模的牧羊业,而后回到大规模的耕种,即回到资本主义的耕种”。

——摘编自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对土地进行了疯狂掠夺。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廷下令圈地,“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在圈占过程中,他们常常把民地硬指为官庄把私人熟田硬说成是无主荒地。随后,清廷又一再下令扩大圈地范围,整村整庄的汉族人民丧失了田地房屋,大批逃亡迁徙,他们饥寒交迫,无处栖身。

清政府把所圈占的土地,按等次分拨给内务府、八旗王公、各级官员以至兵丁,建立了大量田庄。役使“庄丁”和“投充人”编庄生产。“庄丁”是指从辽东迁来的农奴;“投充”是指清朝统治者用威逼、恐吓等方式强迫汉人为其耕田种地和供其役使

——摘编自李敏《中、英圈地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圈地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圈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凯里一中、遵义四中、毕节一中高三月联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0题,共50分)

1、

1960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这反映出

A. 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自决权”“发展权”“国际经济新秩序”等信息可知,在当今世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从客观上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联大宣布“发展权”并不表明联大就是实现发展权的保障,故排除A项;C项中的“初步确立”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未反映“和平”的信息,故排除D项。

2、

1949年4月,苏共中央宣传部对什帕诺夫的小说《战争贩子》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责成出版社在近期完成此书的出版因为此书认为美、英等国及其间谍组织挑起了二战并预谋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有关

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 利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战的原因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苏共要求出版小说《战争贩子》是因为这本书认为是美、英等国挑起了二战,结合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苏联为了宣传对美冷战的政治需要,故B项正确;1949年当时尚未开始美苏争霸,故排除A项;这本书认为是英、美等国挑起了二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3、

1580~1630年,流入西班牙的白银达到顶峰,但白银只是在西班牙短暂停留,很快就流入欧洲其他国家。正像当时一句话所说西班牙是“其他国家的印第安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B. 西班牙的封建势力生活腐化

C. 西班牙丧失了美洲殖民地

D. 西班牙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流入西班牙的白银最终流入了欧洲其他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西班牙封建制度腐朽,西班牙的工业实力比较落后,只能向欧洲国家特别是荷兰、英国等国购买商品,造成白银外流,故D项正确;A项是18世纪中期确立的,排除;西班牙衰弱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落后和工业化水平落后,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西班牙没有丧失美洲殖民地,故C项与史实不符。

4、

由于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不同的小城邦构成城邦之间的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所以他们发动的更多是“舌尖上的战争”,谁能将对方辩倒,谁就是“王”。这体现出古希腊

A. 思想文化繁荣的土壤

B. 城邦间尖锐的矛盾

C. 城邦民主政治的成因

D. 雄辩决定城邦成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可知,当时希腊各城邦重视能言善辩之人,这有利于古希腊思想文化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城市之间矛盾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也不能解释城邦民主政治兴起的原因,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雄辩对城邦的影响,排除。

5、

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恢复汉口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贸易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8位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经过工商登记发证,成为第一批个体经营者。这一现象折射出(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 失业问题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C. 武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D. 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武汉市决定在汉口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时期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但是出现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尝试,这表明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故D项正确;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A项排除;材料中武汉市政府在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就业,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就业,但没有体现出失业问题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武汉的改革,没有提到其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无法体现出“开拓者”,故C项排除。

6、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表明

A. 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B. 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D. 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卢沟桥事变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桂系军阀李宗仁要求“先国难而后私仇”,这体现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故C项正确;李宗仁要求民众“先国难而后私仇”并不表明当时军阀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故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国民政府的威望,故B项排除;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故D项错误。

7、

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这表明

A. 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

C. 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

D.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时,近万名士子反对康、梁等人废除八股考试的制度说明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并未获得当时士子的支持,这表明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康、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戊戌变法冲击封建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D项说法绝对,材料只能表明部分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极为保守,排除。

8、

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B项排除;C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9、

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C. 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明朝政府看来,这会冲击其封建统治的地位,故B项正确;阳明心学本质上仍然是儒学,说其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阳明心学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否定封建纲常伦理,故排除C项;D项中的“离经叛道”不符合阳明心学的史实,排除。

10、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所有同祖(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分别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 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同一族人按血缘关系亲疏划分居住地,并未反映城市功能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划分居住地,而不是按家族经济地位,故排除D项。

二、(共4题,共20分)

1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觉民是福建人,1900年考入福州高等学堂,经常和同学一起谈论时政,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1907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0岁的林觉民毅然辞别娇妻幼子,远渡重洋,自费到日本留学。不久,林觉民加入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开始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广州城炸弹轰鸣,硝烟弥漫。林觉民等敢死队员在黄兴的带领下,腰缠炸药,手拿刀枪,奋勇进攻两广总督署。林觉民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人亲自提审。在阴森恐怖的敌人法庭上林觉民大义凛然表现出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25岁的林觉民壮烈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浩然正气之歌

——摘编自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书》

(1)根据材料,概括林觉民革命思想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林觉民的革命活动。

【考点】
【答案】

(1)条件:东南沿海社会风气相对开化;留学时期受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斗争的历练。

(2)评价: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精神,鼓舞了人民革命的斗志;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解析】

(1)从材料“经常和同学一起谈论时政,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自费到日本留学”“林觉民加入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林觉民大义凛然表现出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鼓舞斗志、传播思想、推动反封建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世界上进步力量主要是各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他们高举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大旗,把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团结在和平的旗帜之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广泛的以签名为特征的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1948年8月,世界上45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在波兰华沙召开“文化人保卫和平大会”并发表宣言,抗议用现代科学毁灭人类,指斥新战争危机来自美国,并决议在巴黎设立国际联络委员会,以促进和平的发展。

——摘编自岳梁、席富群《五十年代保卫和平运动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兴起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背景: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及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二战后,反战和平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影响:有利于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提高民众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从材料“(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世界上进步力量主要是各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广泛的以签名为特征的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冷战格局的影响、反战力量的发展、反战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改变、制约战争的发生、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3、

  材料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队)平居无事时,集中进行训练、校阅,一旦有事,则开拔出战。从军当兵,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拥有调兵遣将的指挥权和招募、训练、管理的最高权力。

宋真宗时,马知节说“当今兵柄尽出陛下掌握,至于一命之士,皆由旨授”。宋初,由于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与都虞侯均不再除授,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遜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但是三衙只管训练,而不及其他。宋初,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最强,驻扎各地的主要是侍卫马军或侍卫步军,两军的精锐不及殿前军。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特点:军队职业化;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强干弱枝。

(2)影响:军队职业化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保障了生产者的数量;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彰显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有助于防止武将专权,加强中央集权;但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调兵权与指挥权的分离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解析】

(1)从材料“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拥有调兵遣将的指挥权和招募、训练、管理的最高权力”“当今兵柄尽出陛下掌握,至于一命之士,皆由旨授”“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守京城,十万分驻各地”中可以概括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从军当兵,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皇帝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三衙只管训练,而不及其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圈地养羊利润丰厚,许多地区的贵族、乡绅地主弃农就牧,为发展饲养业而进行圈地,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17世纪,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粮食和原料品价格扶摇直上,给圈地以新的刺激,封建贵族为追逐厚利纷纷在中部、东部、东南部进行圈地。封建主看到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对自己更为有利,这推动封建主投入圈地运动的热潮。圈地运动最初是地主强占农民耕地,围起篱笆,放牧羊群;在进入17世纪后,经历了由牧场到农场的过程,即“从农夫小规模的耕种到大规模的牧羊业,而后回到大规模的耕种,即回到资本主义的耕种”。

——摘编自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对土地进行了疯狂掠夺。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廷下令圈地,“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在圈占过程中,他们常常把民地硬指为官庄把私人熟田硬说成是无主荒地。随后,清廷又一再下令扩大圈地范围,整村整庄的汉族人民丧失了田地房屋,大批逃亡迁徙,他们饥寒交迫,无处栖身。

清政府把所圈占的土地,按等次分拨给内务府、八旗王公、各级官员以至兵丁,建立了大量田庄。役使“庄丁”和“投充人”编庄生产。“庄丁”是指从辽东迁来的农奴;“投充”是指清朝统治者用威逼、恐吓等方式强迫汉人为其耕田种地和供其役使

——摘编自李敏《中、英圈地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圈地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圈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考点】
【答案】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毛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量增加;17世纪,城市人口的增加,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量增多;封建剥削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农村,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2)同: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都牺牲了农民利益。

异:英国是封建主凭借着经济实力而暴力圈占土地,清初是武力征服者凭借政权的力量圈占土地;英国的圈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清初的圈地纯系征服者的掠夺,并且实行农奴制式的经营;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清朝圈地是对现存土地所有权的肆意践踏,本质上仍是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3)积极影响:圈地运动为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条件;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加快了英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从清初圈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圈地养羊利润丰厚”“17世纪,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粮食和原料品价格扶摇直上”“封建主看到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对自己更为有利,这推动封建主投入圈地运动的热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清军入关后,对土地进行了疯狂掠夺”中可以概括出清初圈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相同点。根据材料“圈地养羊利润丰厚,许多地区的贵族、乡绅地主弃农就牧”“清廷下令圈地”“清朝统治者用威逼、恐吓等方式强迫汉人为其耕田种地和供其役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的圈地方式、土地的经营方式、圈地的本质等方面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圈地运动创造劳动力、市场条件,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社会转型等方面来分析出圈地运动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