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8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现在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据此判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是

A. 市场

B. 科技

C. 交通

D. 资本

2、

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竞选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结果艾德礼领导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战争英雄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

A. 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B. 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 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D. 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3、

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A.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 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 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4、

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

B. 法律高于血缘伦理

C.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压制人的自由发展

5、

1982年10月15日,北京市房管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首届换房大会。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十年后,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再举办换房大会,1998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此后买房取代了换房。这一历程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B. 房屋产权和使用权分离

C. 关注民生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之要

D. 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减弱

6、

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 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C. 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 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

7、

下表为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单位:量(吨),值(海关两)

1

由上表可知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 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C. 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 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

8、

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A. 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

B. 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

C. 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

D. 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

9、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 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 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10、

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A. 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

B. 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 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1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德宗即位后,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后出任宰相。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陆贽还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总之,陆贽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陆贽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的经济主张。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军事的较量,还是一场国家间广播宣传的较量。广播在当时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并以其时效性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在大战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是由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首先发起广播出击战、受到侵略的中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积极应对反击构成的。受到侵略的国家通过国内外的广播鼓舞民心,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激励地下抵抗运动战士的斗志。例如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将军经常通过BBC发表演说,鼓舞受到侵略的法国民众,并领导地下抵抗运动。1940年6月28日,他在BBC发表广播演说后的一个星期,便有几百人集合到地下抵抗运动的旗帜下。再如,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斯大林极富鼓舞性的演说下,苏联民众纷纷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中。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第四战线”较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战线”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招募和利用地方“团练”与“勇营”,以协助正规军,军事改革由此拉开帷幕。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之后淮军也应时而生。湘军、淮军与八旗和绿营兵相比有很大不同。以淮军为例,其在制度和训练方法上效法洋制,并引进和制造了新式火器,且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于西方国家。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也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随着淮军的日益强盛,其创建者和统领李鸿章的政治权力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淮军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淮军军事改革。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l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形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word版)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现在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据此判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是

A. 市场

B. 科技

C. 交通

D. 资本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可知“高速公路和高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方式,隐藏在背后的推手是高科技,故B项正确。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方式,市场的发展是表现,资本是世界市场形成和扩展的内在推动力,故排除ACD项。

2、

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工党竞选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结果艾德礼领导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战争英雄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

A. 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B. 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C. 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D. 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工党竞选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可知工党的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故A项正确。战后英国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战后,凯恩斯主义过时,故C项错误。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是建立欧洲共同体,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

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A.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 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 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苏联建立时,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特点是实行指令性计划,故C项错误。由材料“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 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表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

4、

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

B. 法律高于血缘伦理

C.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压制人的自由发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罗马法“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 “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表明法律高于血缘伦理,故B项正确。古代罗马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是材料未体现,故A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权问题,故排除D项。

5、

1982年10月15日,北京市房管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首届换房大会。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十年后,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再举办换房大会,1998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此后买房取代了换房。这一历程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B. 房屋产权和使用权分离

C. 关注民生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之要

D. 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减弱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1982年“换房”到1988年“买房取代了换房”,这一历程反应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A项正确。“公房”产权和使用权分离,但是买房不是,故B项错误。关注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非该历程反映,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

6、

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 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C. 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 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有利于为中国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减少了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综上,这些措施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故C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提出,故A项错误。这些做法是中国政府的主动作为,不是与其他大国的协调,故B项错误。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是1971年的26届联大,故排除D项。

7、

下表为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单位:量(吨),值(海关两)

1

由上表可知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 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C. 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 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开平煤矿产煤的一部分用于清政府,更多的一部分用于民用,达到“分洋利”的目的,客观上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故C项正确。开平煤矿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的发展没有解决清政府财政困难,没有达到“求富”的目的,故排除B项。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8、

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A. 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

B. 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

C. 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

D. 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将父子、兄弟、邻里的关系规范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原因在于立国未稳,要求通过伦理道德规范而加强统治,故D项正确。 “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基层的素质而不是提高官员的素质,故A项错误,排除。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明朝是汉族政权,改变“前朝宗族”的秩序混乱错误,故排除B项。“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有助于强化人伦秩序,但终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排除C项。

9、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 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 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的主张都体现出对商业的重视,和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违背,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等个体的主张,非整个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故A项错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政府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的“开始”,故排除C项。

10、

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A. 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

B. 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 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不被西方人认可,“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说明文明的成果没有得到迅速的传播,故A项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符合史实,但和材料表述的文明成果的外传延迟不一致,故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中国清朝的政策,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双向性,D项说法本身错误。

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1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三则史料关于扁鹊的生活时代分别为“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四世纪”,生活的年代跨却三个世纪,故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未必真实可信,排除A项。扁鹊其实是中国古代名医的代表,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史实的记录而不是史论,故排除C项。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符合史学的要求,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德宗即位后,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后出任宰相。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陆贽还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总之,陆贽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陆贽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的经济主张。

【考点】
【答案】

(1)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缩小贫富差距;节约国家开支。

(2)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聚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解析】

(1)由材料“限制土地兼并”“ 实行轻徭薄赋”“ 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 节约国家开支”,可知陆贽的经济主张主要有: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缩小贫富差距;节约国家开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是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提出,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其具体措施有利于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聚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军事的较量,还是一场国家间广播宣传的较量。广播在当时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并以其时效性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在大战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是由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首先发起广播出击战、受到侵略的中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积极应对反击构成的。受到侵略的国家通过国内外的广播鼓舞民心,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激励地下抵抗运动战士的斗志。例如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将军经常通过BBC发表演说,鼓舞受到侵略的法国民众,并领导地下抵抗运动。1940年6月28日,他在BBC发表广播演说后的一个星期,便有几百人集合到地下抵抗运动的旗帜下。再如,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斯大林极富鼓舞性的演说下,苏联民众纷纷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中。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第四战线”较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战线”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考点】
【答案】

(1)法西斯国家首先发起,反法西斯盟国积极应对并日益占据上风;具有时效性强等传播优势;以鼓励民众信心、瓦解敌人心理防线为主等。

(2)鼓舞了反法西斯盟国民众的斗志;配合了反法西斯盟国军事上的进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解析】

(1)二战中“第四战线”较量的特点。由材料“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首先发起广播出击战、受到侵略的中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积极应对反击构成的”,可知法西斯国家首先发起,反法西斯盟国积极应对并日益占据上风;由材料“通过国内外的广播鼓舞民心”,可知具有时效性强等传播优势;“鼓舞民心,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激励地下抵抗运动战士的斗志”,可知以鼓励民众信心、瓦解敌人心理防线为主等。

(2)分析“第四战线”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依据材料“鼓舞民心,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激励地下抵抗运动战士的斗志”可知鼓舞了反法西斯盟国民众的斗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第四战线”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反法西斯盟国的军事进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胜的进程。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招募和利用地方“团练”与“勇营”,以协助正规军,军事改革由此拉开帷幕。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之后淮军也应时而生。湘军、淮军与八旗和绿营兵相比有很大不同。以淮军为例,其在制度和训练方法上效法洋制,并引进和制造了新式火器,且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于西方国家。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也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随着淮军的日益强盛,其创建者和统领李鸿章的政治权力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淮军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淮军军事改革。

【考点】
【答案】

(1)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八旗制度的弊端日显;农民起义严重威胁清朝统治;清王朝统治日趋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2)招募利用“团练”与“勇营”,后发展为湘军、淮军等武装集团,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统治;这些武装集团引进了西方的制度、训练方法和新式火器,推动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但这些武装集团对将领的依赖严重,容易造成将领的拥兵自重、不利于统一指挥,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解析】

(1)淮军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由材料“清朝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可知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八旗制度的弊端日显;由材料“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可知农民起义严重威胁清朝统治;由材料“协助正规军”,可知清王朝统治日趋衰落;由材料“在制度和训练方法上效法洋制,并引进和制造了新式火器,且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于西方国家”,可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2)评述淮军军事改革。总评,招募利用“团练”与“勇营”,后发展为湘军、淮军等武装集团,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统治。积极方面,这些武装集团引进了西方的制度、训练方法和新式火器,推动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消极方面,但这些武装集团对将领的依赖严重,容易造成将领的拥兵自重、不利于统一指挥,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l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
【答案】
评分标准:

(1)论题

等次

答题情况

一等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

二等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三等

无论题或论题与题目无关

(2)史实与论证(运用2个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等次

答题情况

一等

能够引用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二等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论题;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三等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论题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四等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无史实论证或只有单个史实且无论证。

(3)结论与论题一致,。

示例

论题: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阐释: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具有鲜明的人治特征。18世纪后,各国相继颁布专利法,专利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陆续缔结多种专利条约和协定,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结论:所以,专利制度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解析】

由材料“公元l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可知材料叙述的是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围绕专利观念、专利制度其一展开论述。论述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点清晰明确,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论证过程要注意史料的合理运用。要求能够引用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形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考点】
【答案】

(1)特点: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中世纪教会的思想束缚;意大利的文化积淀。

(2)态度:批判继承;批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革命;反对封建礼教束缚。

相同: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文化转型。

【解析】

(1)第一问,文艺复兴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开始的”可知文艺复兴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 和‘ 现世艺术’的旗帜”可知提倡世俗文学。“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人的高贵”可知肯定人的价值。第二问,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上,中世纪教会的思想束缚和意大利的文化积淀。

(2)第一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依据“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可知批判继承;依据“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 高扬民间白话文学”可知批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革命;依据“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可知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第二问,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