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2题,共160分)

1、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某理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该理论成就是

A. 经典力学体系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2、

1970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 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

C. 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

D.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

3、

“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4、

《舒曼计划》宣称:“欧洲统一不会一夜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这个“实际的联合”就是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欧洲煤钢联营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欧洲联盟

5、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换言之,就是实现‘上’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特别是以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为中心。……不管是产业或科学技术都是军事优先。”上述现象最符合

A.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

B.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C. 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

D. 20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

6、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下列针对或反映此矛盾的有

①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②现实主义文艺兴起,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

③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下图漫画“建国的基石”为纪念美国《联邦宪法》颁布150周年所画。该宪法中起到“建国基石”作用的有

1

①联邦制原则

②三权分立原则

③两党制原则

④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英国人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下列属于英国首创的近代民主制度是

A. 君主制

B. 联邦制

C. 共和制

D. 责任内阁制

9、

16世纪早期,德意志率先起来“反对教皇”,要求停止向罗马缴纳教会税,结束罗马任命主教的权力。领导此次宗教改革的是

A. 马丁•路德

B. 加尔文

C. 俾斯麦

D. 康德

10、

下列选项中,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被认为是罗马法渊源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11、

“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由于没有人想要使自己不幸,因此也就没有人自愿作恶。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因此,“他”提出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2、

下图选自“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反映的是2013年西安市首次进行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候选人直选。它反映了

1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

1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解放思想对外开放

14、

下图为2015年纪念某重要会议60周年活动标识局部图。在60年前的会议上周恩来首次提出

1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一带一路”的倡议

15、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16、

“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A. 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B. 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

C. 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

D. 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

17、

纪念章表达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下列按照纪念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18、

下图出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军旗衬托着步枪的雕塑,寓意南昌起义

1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序幕

B. 象征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 首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宣告工农红军战略转移胜利完成

19、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

B.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 1917年11月之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介绍从未在中国出现

D. 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

20、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下列人物持与梁启超相似主张的是

A. 张之洞

B. 郑观应

C. 邹容

D. 陈独秀

21、

1859-1913年间,中国新建成的549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家),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1913年在世界各国纱锭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118倍。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①近代纺织业发展较突出

②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③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23、

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

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宣传政治纲领的阵地

B

1877年始,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

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清政府革除社会陋习,社会风貌为之一新

D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此成就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A. A

B. B

C. C

D. D

24、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

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

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

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

“前因八股计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A. 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 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C. 对于八股文的弊端已达成共识

D. 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26、

“海东龙泣舰沉没,上相輶轩(使臣)出议和,辽台瞴瞴(土地肥美)割山河。”与此诗句描述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

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8、

下图为《1844至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示意图》。由此看出19世纪中期

1

A.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B. 广州已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C. 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D. 中国货物的进出口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29、

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30、

下图是同学们参观首都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龙袍,它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用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等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下面是同学们围绕这件龙袍发表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1

A. “这件龙袍出自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

B. “从这件龙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祥瑞观念。”

C. “这件龙袍体现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 “这件龙袍一定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31、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 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 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C. 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 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32、

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B. “理”是万物的本原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33、

时代·主题·行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

力量发展简表(国民党党员不包括军队党员)

1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国民党

共产党

1927年

党员将近20万;有国民革命军

党员突破6万;掌握少量部队

1937年

党员52万;

约200万正规军

党员4万;

军队5.6万

1945年

党员311万;

军队约500万

党员120万;

军队120余万

——摘编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织工作》等

(1)邓小平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对付日本军国主义。抗战的胜利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也合乎两党利益。”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阐释。

要求: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材料二1985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命题。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2)邓小平和习近平对时代主题有相同的认识。解读1976年以来,基于此认识中国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4、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37年

———

——

1950年

美国

苏联

———

——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联邦德国

(1)在①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①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名称,简述其发展的共同原因。

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1937年排前两位的国家名称,分别简述其领先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变化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35、

中西交流与互动,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714年,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唐朝对外商采取积极的奖励政策,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唐政府努力发展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

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新论》《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海外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16世纪以来,许多欧洲传教士经海路来到中国,向欧洲传送回众多的信息: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17世纪以后又传述了康熙的“圣王”形象。耶稣会传教士表扬中国的制度是符合柏拉图“理想国”理念的理性秩序。18世纪以后,当欧洲文明兴起的时候,“中国”两字的内涵发生了转变,从“理想国”一下变成了“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时代背景(从欧洲的角度)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印象

16世纪

①文艺复兴

民族国家兴起

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

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

③

18世纪

④

⑤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从“理想国”变成“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材料三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1874年李鸿章提出“内须变法”的主张。他认为:“洋人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阜(富足),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他充满信心地说:“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体现上述思想的实践活动。

36、

(题文)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下图为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

2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阶值。

三、(共1题,共5分)

37、

小林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一群游行的人手举旗帜和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标语。你认为这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公车上书

B. 西安事变

C. 五四运动

D. 七七事变

北京市西城区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32题,共160分)

1、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某理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该理论成就是

A. 经典力学体系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相对论阐述了相对时空观,并为原子能技术开发提供了依据,D正确。A项是绝对时空观,不是时空观的革命,排除。B项是生物学领域的成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使人们的认识扩大到微观领域,与材料无关,排除。

2、

1970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 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

C. 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

D.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美苏仍处于冷战时期,但电影《滑铁卢战役》的主要参与人员来自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并且在苏联拍摄,说明了两大阵营在电影文化领域有合作,B正确。A项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排除。电影只是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为原型,不能说明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C错误。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D错误。

3、

“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传统体制而失败,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体制是斯大林模式,C正确。AB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A项1921年取消,B项1927年取消,排除。D项不是体制,只是斯大林体制(模式)的一个表现,排除。

4、

《舒曼计划》宣称:“欧洲统一不会一夜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这个“实际的联合”就是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欧洲煤钢联营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欧洲联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欧洲统一要从一个实际的联合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实际的联合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B正确。A是国际贸易组织,与欧洲联合关联不大,排除。C是美国主导的政治军事集团,不属于欧洲联合的步骤,排除。D是1993年成立的,不是“首先要做的”,排除。故本题选B。

5、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换言之,就是实现‘上’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特别是以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为中心。……不管是产业或科学技术都是军事优先。”上述现象最符合

A.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

B.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C. 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

D. 20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自上而下的近代化”,强调由统治阶级领导的以军事优先的现代化。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之中,发展轻纺工业,排除A。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属于沙皇政府领导,但没有以军事优先,排除B。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领导下国家经济以发展军事为主,C正确。20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正在进行凯末尔革命,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着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没有优先发展军事,排除D。

6、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下列针对或反映此矛盾的有

①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②现实主义文艺兴起,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

③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自由主义思想的提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需要,与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关联不大,排除①。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②正确。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巨大权益,但工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依然低下,因此爆发大规模的工人运动,③正确。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新的制度设计的蓝图,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④正确。故本题选D。

7、

下图漫画“建国的基石”为纪念美国《联邦宪法》颁布150周年所画。该宪法中起到“建国基石”作用的有

1

①联邦制原则

②三权分立原则

③两党制原则

④共和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图示中的建国基石指的是《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制原则,①②④正确。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与1787年宪法时间不符,排除③。故本题选B。

8、

英国人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下列属于英国首创的近代民主制度是

A. 君主制

B. 联邦制

C. 共和制

D. 责任内阁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君主制在世界历史上长期存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有君主制的存在,A错误。首创联邦制的是美国,排除B。首创共和制的是古罗马共和国,排除C。英国于1721年正式首创并确立责任内阁制,D正确。

9、

16世纪早期,德意志率先起来“反对教皇”,要求停止向罗马缴纳教会税,结束罗马任命主教的权力。领导此次宗教改革的是

A. 马丁•路德

B. 加尔文

C. 俾斯麦

D. 康德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知,此人领导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抨击教皇的权力,此时是马丁•路德,A正确。加尔文领导了瑞士的宗教改革,俾斯麦领导了德意志统一,康德是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均与题目无关,排除BCD。

10、

下列选项中,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被认为是罗马法渊源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总结了之前的习惯法,A正确。BCD的时间均晚于A项,不是罗马法的渊源,排除BCD。

11、

“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由于没有人想要使自己不幸,因此也就没有人自愿作恶。认识到善是什么的人就会行善。”因此,“他”提出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可知此人是苏格拉底,这是他美德即知识主张的体现,B正确。A项是普罗泰格拉,他不重视道德的作用,排除。C项是柏拉图,D项是亚里士多德,排除CD。

12、

下图选自“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反映的是2013年西安市首次进行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候选人直选。它反映了

1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候选人直选”,可知这是基层民主的体现,B正确。社区居民选举与ACD无关,排除。

1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解放思想对外开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农民有自主经营和分配的权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正确。A项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涵,排除。B项是1992年十四大确立的,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再1984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排除。

14、

下图为2015年纪念某重要会议60周年活动标识局部图。在60年前的会议上周恩来首次提出

1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一带一路”的倡议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通过材料“2015年纪念某重要会议60周年活动”,可知该活动发生于1955年。A项是1953年,B项是1949年,C项是1955年,D项是21世纪,故本题选C。

15、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持久战》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可知这是在建立新中国之后,而《十大关系》是依照中国国情进行的论述,与材料中的“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相符,D正确。A是国民革命时期,B是抗日战争时期,C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均不符合题意。

16、

“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A. 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B. 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

C. 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

D. 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到“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可知中共的工作重心由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经济建设,A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B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抗外敌,C错误。材料未涉及争取民族独立,D错误。

17、

纪念章表达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下列按照纪念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红军于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时改编,,所以① 应是1938年;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发动;东北于1948年解放;百团大战于1940年打响。故本题选B。

18、

下图出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军旗衬托着步枪的雕塑,寓意南昌起义

1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序幕

B. 象征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 首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宣告工农红军战略转移胜利完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八一”军旗衬托着步枪”,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寓意着南昌起义象征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正确。A项应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七会议”提出的,排除。D项是长征的胜利,排除。

19、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

B.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 1917年11月之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介绍从未在中国出现

D. 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对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D正确。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A错误。B项是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具体阐述对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B错误。C项“从未出现”错误。

20、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下列人物持与梁启超相似主张的是

A. 张之洞

B. 郑观应

C. 邹容

D. 陈独秀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要求从思想上改造国民,这与新文化运动的解放人们思想有相似之处,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代表,D正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A错误。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即改革制度,B错误。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即变革制度,C错误。

21、

1859-1913年间,中国新建成的549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家),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1913年在世界各国纱锭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118倍。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①近代纺织业发展较突出

②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③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中国新建成的549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家)”,可知纺织业发展较好,①正确。从“1913年在世界各国纱锭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118倍”,说明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②正确。从“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说明了中国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③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

22、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项只是说明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但没有涉及谁来行使权力,排除。B项反映了所有国民平等,但没有体现政治权力,排除。C项涉及了行使统治权的机构,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机构的参政人员均是国民选举而来,体现了政治是人民所共管,C正确。D项中的法官是个人任命的,不能反映人民共管的原则,排除。

23、

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

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宣传政治纲领的阵地

B

1877年始,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

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清政府革除社会陋习,社会风貌为之一新

D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此成就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申报》的创办不能表明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宣传政治纲领的阵地,革命派办的报纸,如《民报》才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A错误。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B错误。维新派的主张并没有真正贯彻实施,维新变法仅持续103天就结束了,C错误。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D正确。

24、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

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

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

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各项关于商业立法的颁布,与洋务运动没有必然联系,①错误。商业立法的颁布,有利于规范从商者的行为,有利于商业发展,②③正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④错误。故本题选C。

25、

“前因八股计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A. 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 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C. 对于八股文的弊端已达成共识

D. 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诏令下达改八股文为策论,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学士刚毅持反对态度,说明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时代的要求,A错误。C项的“达成共识”错误。材料只涉及了朝中一些大臣对变法的态度,无法得出中国知识分子只学习传统教育,D错误。

26、

“海东龙泣舰沉没,上相輶轩(使臣)出议和,辽台瞴瞴(土地肥美)割山河。”与此诗句描述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海东龙泣舰沉没”,可知这是北洋舰队覆没;“上相輶轩(使臣)出议和”,是指李鸿章出使日本议和;“辽台瞴瞴(土地肥美)割山河”,是指《马关条约》割台湾和辽东半岛。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7、

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咸丰皇帝认为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一事,有损天朝上国颜面,所以希望取消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内容,可以看出他对近代外交原则和国家惯例认识不清;而以全免关税来代替,说明了皇帝本人并不能认识到全免关税对中国经济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不能全面理解和维护国家利权,故①②正确。咸丰皇帝愿意取消关税不是顺应世界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从中国的传统观念出发,③错误。“公使驻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已经实现,④错误。故本题选A。

28、

下图为《1844至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示意图》。由此看出19世纪中期

1

A.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B. 广州已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C. 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D. 中国货物的进出口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图示可知,广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并被上海赶超。联系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是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已经丧失,B正确。材料只涉及广州和上海,不能直接体现出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的通商口岸,没有对比,无法得知上海是否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无法得知顺差或逆差,D错误。

29、

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可知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正确。A项是康熙年间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不是近代条约,排除。CD不涉及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

30、

下图是同学们参观首都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龙袍,它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用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等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下面是同学们围绕这件龙袍发表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1

A. “这件龙袍出自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

B. “从这件龙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祥瑞观念。”

C. “这件龙袍体现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 “这件龙袍一定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龙袍属于皇帝私人用品,出自官营手工业,A表述正确。从“龙、蝙蝠、灵芝云”,可体现出古人的祥瑞观念,B表述正确。从“用三色捻金线缂织”可知这件龙袍耗费了大量钱财,D项表述正确。从龙袍上无法直接看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选C。

31、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 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 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C. 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 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地方官员颁布的开荒执照和“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得知,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正确。材料中“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说明耕地得到了开发,耕地面积增加,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边疆地区经济发达,且超过内地这句话是违反史实的,C错误。D项的“充分”过于绝对,由于时代和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开发,D错误。

32、

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B. “理”是万物的本原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开出新风气”,是说王阳明与前人观点有不同之处。A项是董仲舒的观点,B项是二程朱熹的观点,C项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33、

时代·主题·行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

力量发展简表(国民党党员不包括军队党员)

1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国民党

共产党

1927年

党员将近20万;有国民革命军

党员突破6万;掌握少量部队

1937年

党员52万;

约200万正规军

党员4万;

军队5.6万

1945年

党员311万;

军队约500万

党员120万;

军队120余万

——摘编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织工作》等

(1)邓小平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对付日本军国主义。抗战的胜利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也合乎两党利益。”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阐释。

要求: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材料二1985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命题。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2)邓小平和习近平对时代主题有相同的认识。解读1976年以来,基于此认识中国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
【答案】

(1)评分标准:

水平四:能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以及两党等两个角度论证国共合作的积极影响;能够从对抗日战争本身和抗战胜利两个阶段,论述合作对国家民族意义更为重大;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水平三:无时代背景,两个角度论证较全面,两个阶段的影响较清晰;或结合背景论证,角度较全面,但阶段不清晰,有一定逻辑。

水平二:无时代背景,两个角度论证较全面,没有分阶段;或结合背景论证,但角度不全面,没有分阶段,有一定逻辑。

水平一:无时代背景;史实论证没有角度,逻辑不清。

(2)评分标准:

水平四:能够写出政治(或外交)、经济、思想文化等3个方面的政策调整,相关背景分别之与相对应,能够全面概括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逻辑清晰,语言表述规范。

水平三:能够写出3个方面政策调整,相关背景基本对应,能够较全面概括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述较规范。

水平二:能够写出2个方面政策调整,或写2项背景,能够概括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有一定逻辑,语言表述较规范。

水平一:能够写出1个方面政策调整,或写1项背景,或1项成就。

【解析】

(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以及两党等两个角度论证国共合作的积极影响;能够从对抗日战争本身和抗战胜利两个阶段,论述合作对国家民族意义更为重大。本题答案不唯一,但必须围绕题中观点进行分析。

(2)首先根据材料,理解二者的共同认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两大主题。再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指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第三,注意时间为1976年以后。如: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恢复高考等。

34、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37年

———

——

1950年

美国

苏联

———

——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联邦德国

(1)在①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①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名称,简述其发展的共同原因。

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1937年排前两位的国家名称,分别简述其领先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变化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①国家:美国、德国。

原因: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国家的统一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或完善;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

②国家:美国、苏联;

原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超过英法等国;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基础较好,实施罗斯福新政,经济较快恢复,依然保持领先。

(2)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解析】

(1)材料中后来居上的国家由美国和德国、苏联。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和德国分别从政治上国家统一、代议制确立和经济上的工业革命、国家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苏联从斯大林模式、西方经济危机等方面进行分析。

(2)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力量出席哪里多极化趋势,这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冲击了两级格局。

35、

中西交流与互动,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714年,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唐朝对外商采取积极的奖励政策,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唐政府努力发展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

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新论》《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海外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16世纪以来,许多欧洲传教士经海路来到中国,向欧洲传送回众多的信息: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17世纪以后又传述了康熙的“圣王”形象。耶稣会传教士表扬中国的制度是符合柏拉图“理想国”理念的理性秩序。18世纪以后,当欧洲文明兴起的时候,“中国”两字的内涵发生了转变,从“理想国”一下变成了“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时代背景(从欧洲的角度)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印象

16世纪

①文艺复兴

民族国家兴起

中国的制瓷工艺、儒家思想、科举考试制度等

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

③

18世纪

④

⑤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从“理想国”变成“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

材料三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1874年李鸿章提出“内须变法”的主张。他认为:“洋人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阜(富足),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他充满信心地说:“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体现上述思想的实践活动。

【考点】
【答案】

(1)港口:宋朝设市舶司的港口更多。

地位:唐朝政府不很重视市舶收入,宋朝市舶收入成为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

主导:唐朝以官府贸易为主;宋朝私人贸易占主导。

商品:唐朝出口丝绸、瓷器;宋朝瓷器出口更重要。

路线:唐朝陆路、海路并重;宋朝以海路为主。

①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新航路开辟。

②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③统治者开明;制度符合柏拉图的“理想国”。

④工业革命到来;世界市场拓展。

⑤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3)为“自强”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或创办近代海军;

为“使民物殷阜”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近代民用工业。

【解析】

(1)从“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和“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可得出宋朝设市舶司的港口更多;从“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和北宋时期的“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可得出唐朝政府不很重视市舶收入,宋朝市舶收入成为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从唐朝“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和宋朝“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可得出唐朝以官府贸易为主;宋朝私人贸易占主导。从唐朝“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和宋朝“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可得出唐朝出口丝绸、瓷器;宋朝瓷器出口更重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陆路、海路并重;宋朝以海路为主。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和各国国情进行综合分析。

(3)从材料中的“1874年李鸿章提出“内须变法”的主张”,可知他倡导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6、

(题文)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下图为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

2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阶值。

【考点】
【答案】

(1)特征:内容上,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

  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思想传承并发展;多元到一统趋势。

原因:内容上,社会变革;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

  关系上,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2)使用价值:有利于货币的统一:体现中央权威;

  研究价值:是后人研究秦货币形制、计量单位、文字和冶铸业水平的实物资料(或一手资料)。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得出内容上,学派众多;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思想传承并发展;从“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可得出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从材料二图示的师徒和熟识关系上,可得出多元到一统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如社会变革、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国家统一趋势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同属于中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中的““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可得出其在使用价值上有利于货币的统一;体现中央权威;根据“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可知在研究价值上是后人研究秦朝货币形制、计量单位、文字和冶铸业水平的实物资料。

三、(共1题,共5分)

37、

小林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一群游行的人手举旗帜和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标语。你认为这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公车上书

B. 西安事变

C. 五四运动

D. 七七事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群情激愤,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罢课、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故C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都与题干标语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