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知识大全> 学习园地> 伤仲永一古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伤仲永一古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更新时间:2024-04-27 13:20:26

伤仲永一古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伤仲永》这一古文中通假字有三处,如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一句中的扳字通攀字,指牵和引。

  2.贤于材人远矣,这一句中的材字通才字,指才能。

  3.未尝识书具,这一句中的尝字通曾字,指曾经。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伤仲永全篇解释王安石简介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是逝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伤仲永原文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教案内容

  1、教材分析:《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3、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5、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质疑法。

  6、课时安排:2课时。

  7、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述故事导入(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8、温习文本,深入探究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9、阅读拓展: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10、课文小结: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11、作业设计: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12、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13、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